雪梨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金头韭

为什么刘邦临死前要派人杀掉樊哙呢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点击:[13]人次

为什么刘邦临死前要派人杀掉樊哙呢?

从楚霸王自杀开始,到刘邦去世为止。这其中不过数年时间而已,而这数年时间里,刘邦只忙着做一件事:那就是诛杀大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彭越等人遭到了杀害,萧何也一度进了大牢,整个大汉朝陷入了血雨腥风的一场局面,有的诸侯王唯恐遭到刘邦毒手,于是逃到了匈奴避难。而刘邦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力保证刘家的天下千秋万世。因此在诛杀完异姓诸侯王以后,刘邦又将自家的兄弟侄儿悉数册封为王,用来保卫刘家江山。

根据《汉书》记载,刘邦在讨伐英布的战争中受了重伤,并且因为这一重伤间接导致死亡。而刘邦在临终之前,曾委派陈平去诛杀另一个开国功臣:樊哙。

陈平领命去诛杀樊哙,但是在路上,陈平有了一定的顾虑:那就是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如果杀害樊哙,自己会不会出现麻烦?陈平的犹豫,为自己留住了余地:因为就在陈平犹豫的时候,刘邦在宫中去世了。大汉朝换了新皇帝:刘盈,但是具体掌权的却是吕后。倘若陈平杀害了樊哙,之后陈平少不得遭遇吕后的打击报复。那么问题来了:樊哙到底因为什么结怨于刘邦,刘邦非要杀害樊哙?

在中国民间,有着这样的一句老话:天下乌鸦一般黑。这话说古代劳动人民用来形容地主的话,意思是全天下的地主都是一些为富不仁之徒。而封建皇帝作为天下最大的地主、最大的富人,可能是一个好人吗?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刘邦能从一个街头无赖,发展成一个帝国的皇帝,其内心,早已修炼到了视人命如草芥、杀人不眨眼的地步了。对于昔日的功臣,其实不论有罪与否,只要刘邦觉得对自己是个隐患,那么就该杀——哪怕鸿门宴上,樊哙救过自己的性命也不例外。

于是刘邦为了防患于未然,便做出了诛杀樊哙的决定:樊哙是吕后的妹夫,算起来是吕后的势力之一,只要杀死樊哙,就可以降低吕后的资本,保证刘家江山不落在外人手里。事实上,刘邦的担心,在其身后果然发生了。

刘盈的软弱,导致刘邦去世后,汉朝的大权便落在了吕后手里。根据《前汉纪》和《汉书》等史料记载:刘邦的多个儿子,或者被吕后直接诛杀,或者被吕后逼死,或者被吕后拉郎配,勒令其娶吕家女子予以架空,总之,刘邦的儿子们,或多或少遭到了迫害。甚至吕后死后,吕家人被周勃等大臣发动政变铲除,吕家掌权的岁月才告一段落。

不过,吕家掌权对后来产生的负面影响较为深远:因为吕家人想取代刘家人,结果被周勃等大臣予以粉碎。而周勃等人拥立代王刘恒(后来的汉文帝)为皇帝,其目的则是考虑汉文帝势力软弱。根据《前汉纪》一书记载:刘恒当上皇帝之初,汉朝大臣曾建议刘恒册封藩王的儿子为太子,最终被刘恒从代国带来的大臣所斥责:从这段记录不难看出,其实这群汉朝大臣虽然拥立刘恒,但骨子里却盼望有个傀儡皇帝。而刘恒并非草包,因此粉碎了这些大臣的预谋,汉朝这才得以恢复正轨:倘若刘恒稍微草包一些,很难想象,大汉朝会走向哪个方向?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其实都是吕后摄政导致的。其实,诛杀樊哙并不是刘邦对吕家势力防堵的开始,而是对吕家势力进行防堵的最后一步。

根据《史记》记载,刘邦在最初,就多次表示要册立戚夫人的儿子赵如意为太子,理由是刘盈软弱,不像自己,而刘如意像自己。这一情况引起了吕后的恐慌,后来还是吕后请张良出谋划策,才让刘邦打消主意。

刘邦打消主意,是因为张良请来了“商山四皓”为刘盈站台,表示刘盈是一个值得辅佐的人选。而这四个老头的态度,让刘邦产生了一种误判:那就是刘盈母子已经积累了很深的势力,这种势力到了很难轻易铲除的地步,于是,刘邦对戚夫人表示:吕后母子已经羽翼丰满,已经彻底成了你的主子了。而从刘邦的话语中可以知道:刘邦对吕家在朝廷里有势力这件事,是十分清楚的。只是势力大到超乎刘邦的想象。

而从这段记载可以推测出:刘邦之所以考虑册封刘如意为继承者,其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吕后母子的势力。因为戚夫人只是一个普通嫔妃,没什么势力可言,而吕家人算得上大汉朝的原始股东,并且吕家在朝廷中有一定的势力,如果让吕后的儿子当皇帝,大汉朝肯定会出现一番血雨腥风,而刘如意当皇帝,可以实现一种权力均衡。

而由于商山四皓事件的出现,迫使刘邦不得不改变计划:那就是在不导致大规模内乱的情况下,削弱属于吕后的势力,于是有了计划杀樊哙的主张。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国旅

昆明国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