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新鲜新闻

经不起推敲的生活常识有哪些阿德勒生活的科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6日    点击:[10]人次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犹太人,早年学医,后受弗洛伊德影响转向精神分析。后又不满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和纯生物学观点,创立了自己的个性心理学体系。他可以精神分析流派的第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格形成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因素,而非生物本能。他用优越感取代了力比多,认为优越感是人类永恒的心理动力和追求目标。他还用自卑情结取代了性本能作为人行为方式的决定力量。他认为个体的缺陷与困难使其产生自卑情结,然后迫使人做出适当或过度的补偿。他的理论自20年代开始产生广泛影响并成为了一种集体行动的理论。他的著作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相对弗洛伊德与荣格,似拥有更大的读者群。本书是他针对普通人写的个性心理学入门书。

第十章 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点击收听本章全文↓↓↓↓

我们已经知道,追求优越和自卑情结的各种结果导致了一些人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社会适应不良已经由这两个术语做出了直接的解释。这种情结可能和血缘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并不存在于物质中,它形成于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形成了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这是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探求优越和成功,也都会有自卑感,这些必备要素组成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以下就是并非所有人都具有这两种情结的原因:某种心理机制控制着他们的优越感和自卑感,使他们在对社会有意义的方面发展勇气。社会兴趣、社会感、常识的逻辑就是这种心理机制。

概论

至于上文提到的心理机制的作用和非作用,我们可以做一些研究。只要自卑感不是特别强烈,所有的孩子都会在生活有意义的一边发展,努力去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这些孩子会为了便于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对别人感兴趣。对此做出正确和正常的弥补,就是社会适应和社会感。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探寻优越的过程中都未必这样成长。“我对别人不感兴趣”这样的话是任何人都说不出来的。他绝对不可能为自己的做法找理由,但可能为了表示这个世界让他提不起兴趣而真的这样做。为了掩盖自己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事实,他反而会说自己对别人感兴趣。这就是无言而又广泛的对社会感的证明。

不过确实存在无法很好地适应的情况,至于其根源,我们可以在观察边缘病例的时候进行研究。边缘病例的自卑情结是指在顺境中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自卑情结。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情结是暗藏着的,至少存在某种暗藏的征兆。所以,如果某人没有遇到障碍,那么他看起来是心情愉快的。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发现他的话语或者思想中暗藏着自卑感,至少他的态度中应该有所体现。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发现他的自卑情结以某种方式体现出来。经过夸大的自卑感产生的结果就是自卑情结。这些人备受自卑的折磨,他们的自我中心被强加了重担,不断为了摆脱束缚而想尽办法。

我们会看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有人直接承认“我这个人很自卑”,有人则隐瞒自己的自卑情结。承认自卑情结的人,认为自己敢于承认其他人不敢承认的事,所以要比别人更加崇高。对于自己的坦率,他们似乎非常满意。他们“真诚地”对自己说:“我不隐瞒自己的病因,可见我是一个真诚的人。”虽然他们坦白自己有自卑情结,但也会隐晦地提出,他们的问题应该由生活或者其他环境中的困难来负责。他可能说到某次事故,说到自己的家庭和父母、被抢走的地位和权利、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被人压制或者其他事。

优越情结常常弥补暗藏的自卑情结。一般来说这种人都具有自大、骄傲、无礼、内心叵测、趋炎附势等特点。在行为和外表之间,他们更注重外表。

在早期追求优越情结的过程中,这些人表现得怯懦,后来他们就把这一点当作自己所有失败的借口。他们准说:“我为什么不做?还不是因为怯懦吗?”一般来说,自卑情结都暗藏在这种“还不是”之类的句子中。

谨慎、奸诈、显摆、抵触生活中的重大困难等,都是自卑情结表现出来的特点,另外还包括探寻一个狭窄的活动范围,而在这个范围内有数不尽的条例和规则进行限制。自卑情结的表现还包括时常靠在柱子上。这些人所培养的一些兴趣非常神奇,他们不信任自己。为了不浪费时间,总会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搜集小广告或者报纸之类的事情里,对自己的这些做法,他们总是能原谅。在没有意义的方面,他们的实践非常多,如果长期坚持这些实践,那么一定会出现强迫性的神经官能症。

总体来说,不管儿童在外表上有什么表现,他们身上都暗藏着自卑情结。怠惰也是一种自卑情结的特征,因为它的本质是抵触生活中的重要目标。不说话是没有说实话的勇气,盗窃是利用一个人不在场或者粗心。自卑情结是儿童这些行为的核心所在。

自卑情结可能发展为神经病,如果一个人患有焦虑性神经质,那么他什么事都能做成。如果他想要一个始终陪着他的人,那么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可能想操控别人,让别人照顾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卑情结转化为优越情结。别人一定要服务于他,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才变得优越。与之相似的发展过程也出现在精神混乱者身上。当他们被从自卑情结发展而来的抵触规则逼迫到困难的环境中的时候,就希望在幻想中取得成功,把自己看作是伟人。因为一个人的勇气不足,所以在所有自卑情结发展的病例中,社会轨道上的心理机制在有意义的那边败下阵来。

他们在走入社会的路上受到勇气不足的阻碍,他们的脑力无法理解社会道路的必要性和影响,却与之一同走下去。

案例

他们是代表性的自卑情结的典范,在犯罪行为中,所有这些行为都能得到确切证明。这些人愚不可及而又怯懦,社会中的蠢笨与这种怯懦会集到了一起,它们是同一症状的两个方面。

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思路来分析酗酒问题。胆小鬼对自己在生活中无意义方面的超脱感到非常满意,酒鬼却想摆脱自己的问题。

这些人的社会常识、知识构成和世界观是完全割裂的,不过正常人之所以面对生活保持勇敢,正是这种社会常识的作用。比如说犯罪分子强调通过劳动得到的收入微薄,总是想要指责别人,或者为自己辩解。他说社会没有帮助他,指责社会的冷漠。他说自己必须服从肠胃的命令,就像是杀害儿童的犯罪分子西克曼说的那样:“是上司指使我的。”他们在审讯的过程中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在审讯过程中,还有一名杀人犯说:“我杀了那个孩子,这个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孩子,他活着能有什么意义?”一位“哲学家”就这样产生了。他认为,在很多更有用处的人处于饥饿中的时候,把一个有钱的老女人杀死,算不得是坏事。

在我们看来,这种逻辑实在牵强,这的确是一种经不起推敲的逻辑。就像他们的勇气不足限制了他们对目标的选择一样,他们的生活目标没有任何意义,但却使他们的全部世界观受到限制。在生活中有意义方面的目标不需要任何解释,不需要说一句话,而他在任何时候都要为自己开脱。

至于社会目标和态度是怎样变成反社会目标和态度的,我们要举几个实例来说明。第一个例子是一个女孩,她十四岁左右,在一个非常诚实的家庭中长大。她的父亲只要还能劳动,就会一直养活这一家,是一个非常勤恳的人。母亲喜欢六个孩子,是一个友善而又诚实的人。现在父亲生病了。这家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非常聪明,但却在十二岁时不幸夭折。二女儿曾经生病,病愈后找了工作分担家庭责任。我们要讲的这个女孩就是下一个孩子。她叫安妮,身体一直不错。她的母亲忙着父亲和两个生病的姐姐的事,根本来不及照顾她。她还有一个病着但却非常聪明的弟弟。最终她发现,家里两个受宠的孩子把她挤到了中间。她感觉自己所得到的喜爱没有其他孩子那么多,虽然她是个好孩子。她感觉很郁闷,抱怨自己被忽视了。

...

一不小心就成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小书迷,虽然开始读起来比较生涩,但是细细品味,认真拜读,他的著作、思想颠覆了我很多的认知。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中我都受益颇多。已经将此书的有声书上传,喜欢的到我主页自取。如需其他相关书籍,欢迎留言或私信。

↓↓↓↓附上《生活的科学》有声书全集链接↓↓↓↓

美国看病服务公司排行榜

国外医疗服务中介机构

赴美就医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