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具公司起名传统工艺加全球化造就这个老字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今年劳动节,笔者读到一位前辈的作品,写的是“黄陂铁匠”。早年间,武汉有“孝感的木匠,黄陂的铁匠”这种说法,而黄陂铁匠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由黄陂人创造的“曹正兴”菜刀。
菜刀制造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曹正兴能在武汉打出名头,关键在于其工艺。他们的产品,在把中国传统工匠技艺发挥到极致的同时,又刚好搭上了经济全球化萌芽的便车,成就了这个武汉老字号。
曹正兴的兴起
“曹正兴”的创始人是黄陂人曹月海,祖籍黄陂曹家大湾。他在年轻时来汉口谋生,起初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一度生计困顿,幸得一位名叫喻三姑的人帮助,得以存身。
彼时,汉口街头巷尾的铁匠,不少都来自黄陂。曹月海出身的曹家大湾素有铁匠传统,他会一点铁匠手艺,于是也仿效同乡,和侄子架起了一盘红炉,在河街做起流动铁匠的生意。
和许多老字号的创始者一样,曹月海创业的眼光比较远大。创业之初,他把卖不出去的刀送给屠户们试用,用得好再收钱,不好分文不取。凭借这个营销手段,他家的菜刀在屠户这个核心用户群体中树立起了口碑。
1840年,曹月海叔侄二人在河街的集稼嘴附近搭起了一间作坊,专制家用菜刀、饭店厨刀和屠宰刀。时值正月,为求生意兴旺,起名为“曹正兴”。
曹月海在技术上很善于钻研。他根据武汉人喜欢喝骨头汤的特点,专门设计出一种前薄后厚、前切后砍、切砍兼用的锥形板式菜刀。这种多功能菜刀不仅形状独特,钢火也好,备受用户的欢迎,“曹正兴”由此红火了起来。
1867年,曹月海年过花甲,将刀铺交给长子曹明福、次子曹明禄经营。1868年,曹明福在汉口花楼街洪益巷购房一间,次年又在汉口张美之巷(今民生路172号)购买一幢三开间的楼房,开设新店堂,正式挂起了“曹正兴刀店”的泥金大字招牌,原洪益巷的房屋专作作坊。
新店地段热闹,加上曹正兴多年的品牌经营,生意十分红火。此时的曹正兴菜刀,已经形成了“刚柔相济、刃口锋利、切姜不带丝、切肉不带筋、剁骨不卷口”的特点。本省之外,湖南、河南等省客商也纷纷慕名前来,争相采购,曹正兴的名声一度与“王麻子、张小泉”并论。
中外结合成就辉煌
曹正兴菜刀的独特工艺水平,是其名声的基础。经过两代人的实践摸索,“曹正兴”的工艺在选料、锻坯、夹钢、淬火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工艺和鲜明的特色,其中有两种验刀的方法最为著名。
一种方法叫“石击火花鉴别法”,这是生产菜刀的一道关键工序,也就是对锻制菜刀火候的把握。所谓“火候”,指的是钢材中的含碳量,在没有专用仪器的时代必须凭工匠的经验来把握。火候绝佳为上品,火候恰好为正品,火候“过”或“不及”,就是次品或废品。因为钢火过硬则刀刃“脆”,砍骨就缺口;钢火不够则刃口“软”,砍骨就卷口。
曹家根据长期的摸索,总结出了检验火候的方法:用火石(燧石)在菜刀刃口上摩擦,刃口呈红光,表明钢火硬度不够;刃口泛白光,表明钢火过头了;刃口发金黄火花,则表明钢火恰到好处。这个方法,实际上就是根据钢材表面摩擦时的火花色泽,测试钢材中的含碳量。
一种叫“刀板熏烟法”,专门检验菜刀的平整度。即把刀坯平悬于煤油灯(或煤油炉)上,缓缓移动,观察坯面附着烟尘的浓淡是否均匀,分布均匀则刀面平整,反之,则不平整。由此可判断刀面的厚薄度是否符合要求。
煤油灯这个东西,我们看来是老古董,但在曹正兴创建的那个年代,是极其新鲜的科技产品。煤油灯发明于1853年,直至19世纪晚期,在中国都称不上普及。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经为了推销自己的煤油,在上海搞“买油送灯”活动,买一公斤煤油送一盏灯,一年送出去87万盏,这才把煤油灯在上海普及了起来。
上海都如此,武汉的煤油灯普及度也不会早多少。曹正兴当年能把这种最新出现的技术,跨界用于自己的品控,确实在技术创新上极具想法。
曹正兴菜刀在选材上也很有优势,用的是美国的“宝剑牌”钢材,相当于今天的“50号碳结钢”。50号碳结钢含碳量适中,直至今日都是锻造长刃具的优质钢材。历史上,即便是干将莫邪这样的大师,也不可能拿到这种工业化标准下生产出来的良材。当年,汉口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对外贸易商埠,即使还处在萌芽时代的全球化贸易,也足以让曹正兴获得超越其他地域的优势。
非常巧合的是,曹正兴的创业史,恰好与美国钢铁产业“大跃进”的时期基本重合。从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欧美冶炼技术取得一系列重要进步,钢铁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美国抓住这次技术变革的浪潮,迅速提高了钢铁产量。1871年,美国钢铁年产7.4万吨,到1890年已经到了430万吨。
在美国钢铁产量大幅度上升的同时,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跨洋运输的成本也因为技术进步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这让美国在出口钢材的时候,有了与英国竞争打“价格战”的资本,物美价廉的美国钢材才能出现在汉口市场。
就这样,国际贸易巨变浪潮中的一滴水,助推了曹正兴的崛起。
除了选材之外,曹正兴菜刀工艺还有“三钢”、“四口”、“一淬火”的讲究。其中的“一淬火”,指的是“涂泥平烧刀背,再下水淬火”。
这个工艺,今日的刀具爱好者应该非常熟悉,有个专业名称叫“覆土烧刃”,指的是以调配的泥土覆盖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然后将刀具加热至特定温度后淬火。淬火时,赤裸的部分迅速冷却形成高硬度的利刃,有泥土覆盖的部位温度变化不明显,可以保持韧性。
“覆土烧刃”这种技术,在中国隋代至初唐的刀剑上有应用,后经朝鲜传入日本,成为日本锻造刀剑的关键技术之一。之后,中国本土对这个技术的应用比较有限,而日本将其发扬光大。
曹正兴菜刀的“覆土烧刃”技术,是来自黄陂曹家大湾世世代代的祖传,还是来自与日本同行的交流,目前仍待考证。即使其技术来自日本,也没有什么不妥,恰好说明只有对外开放、广泛交流,才能造就一流的产品。
参考资料
《名扬武汉的曹正兴刀店》,武汉文史资料,1994.06.30
《名坊“曹正兴”》,武汉文史资料,2007.06.20
《19世纪下半叶美国钢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01.16
《送你灯,我卖油》,思维与智慧,2013.01.05
《龙泉刀剑锻制的关键技术浅议》,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