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艺人起名为让世人来一次时空穿越他们是手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非遗文化##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里是新疆#
他们是手艺人
也是守艺人
因为坚守
让艺术瑰宝
显得格外珍贵……
金秋十月,位于乌鲁木齐市友好北路的新疆美术馆连日来着实火了一把,“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下简称“非遗展”)14日开幕后,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为了一次“时空穿越”,参观者仿佛走进一处生生不息的“活的博物馆”。在这里参观者可以欣赏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不同类别的艺术瑰宝。活动持续到10月19日。
中国手工艺,是什么模样?或许我们能从“非遗展”里找到答案。它是制作技艺,是寻常百姓生活里的器物,是舌尖上的美味,亦是历史留传下来的信仰。以下小编采访了几位大师,记录下不平凡的手艺人真实的守艺故事……
“守艺人”佘征军终生不做“败笔”的宣笔匠人
国家级非遗“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佘征军,祖辈是清代制笔老艺人,自幼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喜欢弄毫舞杆、模仿长辈制作毛笔。1982年底进入当时的泾县宣笔厂开始了毛笔制作生涯。他根据不同书画艺术市场对毛笔的需求,带领企业一班技艺骨干,积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恢复一些失传的珍品,同时精心研发新产品,使宣笔的品种规格由原来的200余个发展为今天的600余个。为了改进传统毛笔无防水功能的问题,他与化工研究所合作,研制制笔用焊接用胶,彻底解决了笔管笔杆开裂、掉头、掉毛的现象;近年来宣笔两次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国之宝”的荣誉称号,成为近代中国三大名笔之一。“每一根毛都要看,都要筛,是否有弯、弱、脱的情况。宣笔讲究‘尖圆齐健’,从选料开始一百多个环节,环环相扣,才能不出一支‘败笔’。”
从业近40年的佘征军亦感慨:“我常讲,传承没有什么担忧不担忧的,有买卖就有传承。我将店面取名‘守艺人’,一定会把手艺‘守’下去。”
“守艺人”邹英姿以古人为师 做原创又要创新
苏州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邹英姿,6岁就学习传统苏绣技艺,数十年来创作了无数苏绣佳品,独创的“滴滴绣”针法更是获首个刺绣针法国家发明专利。她不仅为刺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时刻不忘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祖先曾经创造出许许多多光辉灿烂的艺术瑰宝,这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我们苏绣人应该以古人为师,夯实基础,再来做原创,再来做创新,这也是我的目标和方向。”邹英姿说。
邹英姿说:“手艺人是一件辛苦的工作,但对于一个努力的人来说,人生路上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坐得冷板凳,要沉下心来,把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做出创新。”
“守艺人”陈晖因为坚守让艺术瑰宝显得格外珍贵
陈晖被业界称为是一位书法,绘画,治印艺术的独步者。“非遗展”上,陈晖老师拓印的名片,给参观者赠送,不时给参观者讲述丰富多彩多样的篆刻艺术故事。
陈晖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江市仙人洞书画院院长、九江市非遗保护研究会会长、黄秋园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九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九江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省级非遗《庐山篆刻》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篆刻艺术创作40余年。自1990年开始,他耗费27年,将《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刻毕并整理成册,这就是《梦追秦汉—陈晖摹秦汉南北朝官印》。摹秦汉官印3000方,并有论文20万言。该书由西冷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举前无古人,填补了中国印坛一项空白。小编有幸在“非遗展”上看到了,这本珍贵的书籍。因为陈晖的坚守,才让篆刻创作艺术瑰宝显得格外珍贵。
“守艺人”方士英让宝贵的民间技艺流传下去
“非遗展”的展位上,一个中年女人手持钢锥在坚硬的岩石上创作,随着不断凿击,石板上的人像愈发细腻逼真。吸引诸多围观者。
石影雕是河北省吴桥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她是第五代传承人方士英。顾名思义,石影雕就是雕刻在岩石上的影像。经过千万次不同力度、不同方位的敲凿,黑色石材表面出现一个个或白或灰的点,点连成线,线连成面,通过点的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及疏密各异,体现明暗及层次结构,利用黑白明暗成像原理来形成画面。
2013年,她正式成为非遗传承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她将摄影光学效果与绘画笔触技法相结合,突出石影雕作品的“神似”与立体感,人物肖像等作品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
方士英说:“石影雕一幅作品需要数万次的凿击,稍大一点的作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方士英坚持创作的同时收徒授艺,她希望要让宝贵的民间技艺流传下去。
参观者进入“非遗展”,你可以近距离欣赏作品,对传统手艺人及所从事技艺的人,产生深刻认知和内心敬仰……本次“非遗展”共展出209项独具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对口援疆19省市展出项目115项,新疆14个地州市展出项目94项;重点展出11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4个省(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近千件展品、近百位非遗传承人亮相本次“非遗展”。
(文章来源:新疆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