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清起名考场作文和平时作文练习不同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1]人次
如果说平常的写作练习是“养兵千日”的话,那么考场作文无疑是“用兵一时”,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的作文练习, 它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借助任何指导、帮助,一气呵成地独立完成整篇习作。这对于升到毕业班的孩子们的审题、构思、文笔、书写等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到了六年级,习作的要求已经比较高了,如何将自己的写作才能发挥出来,使自己的考场作文脱颖而出,获得高分?笔者结合多年批阅考场作文的经验,给同学们提供几条锦囊妙计。
一、审清题意巧构思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道重要工序,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作文题型,常见的有全命题、半命题,自拟题。
全命题作文大多一目了然,如“她(他)笑了”,一看题目大家就知道写一个人,因为某件事笑了,重点将笑的原因,笑的神态写出来。也有些题目比较含蓄,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需要细细推敲。如“她(他)始终微笑着”,虽然也是写“笑”,但这里的“笑”更多地指向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精神状态。这种“笑”至少需要两件事加以描述才能突显人物,且事情之间应当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
半命题作文,只给出题目的一半或一大半,以横线为标志,由我们按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这类题,既有限制性又有灵活性,要倍加关注给出的半个题目。如:“▁▁▁▁▁▁▁”事件。动笔前,要审清“事件”的含义,它是指具有重大影响的事情。理解了这个关键词,就不致随便挑件小事,草草下笔。如《“钢笔失踪”事件》《“绰号”事件》就是不错的题目。
自拟题,就是命题者不直接命题,而是给定一个话题或一段材料,让我们自主拟题,自由习作。一般来说,这类作文提示中会出现“题目自拟”四个字。自拟题目,是作文的一部分,也是对我们作文能力的一次考查。很多同学对题目要求视而不见,常将“话题”当“命题”,直接搬到自己的作文上来。这是缺乏审题技巧的表现。如“以母亲的爱为话题,写一篇歌颂母爱的作文。题目自拟。”这篇作文就不能以“母亲的爱”为题,而应根据写作要求重新拟题,力求切题、生动、又有文采。如《走在钟表上的妈妈》《妈妈的唠叨》《一路陪读的妈妈》。
二
比如,考场作文《亦“敌”亦友》,很多同学以自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中的好朋友为写作对象。如:
“我和最要好的朋友--赵慧雯在一个班上。我们俩的父母也是要好的朋友,经常来往交谈,他们喜欢把我们俩放在一起比较。于是,我们俩不得不暗中较劲。考试的时候我们是敌手,其他时候我们又是无话不谈的好姐妹。”
尽管大家的语言不同,但构思都是一样的。这种千篇一律的作文,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考场作文决不能自顾自地埋头苦干。而要像作家马原所说的那样:“每当我把稿纸铺开,我总会安安静静坐上一阵。写什么已经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写,怎么开始。万事开头难。如果这是一个大家共同的题目,我的问题首先是--大家会写什么,怎么写,我怎样与众不同,避免与别人雷同。”
如,有同学就超越了我们的惯常理解,将具有敌友关系的人,扩展到小动物或常用物件。这一写作思路的拓展,显示了作者的个性,具有可贵的探索精神与挑战精神。因此,这类考场作文常常能够脱颖而出。
如,有同学选择了“手机”:
它,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可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东西。大人,小孩都会用它。它,知识渊博,肚子里有无数个知识。它,是我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如一位老师为我解开那些困扰着我的难题。但是,有时它也会反目成仇,与我作对,成为我的敌人,想必大家都猜出答案了吧?它,就是手机。
三、“耳闻目睹”动人心
要想让写作出彩,就必须让读者看见人物的行动,听见人物的对话。而不能概括地说明、笼统地交待。比如,“姚佳很高兴”,这就是笼统的交待,而“姚佳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脸上的笑容几乎要咧到耳朵根”则是让人看得见的具体描写。
写作中,人物的行动、对话以及细节的描写决定了写作的优劣。写作这些行动、对话及细节,需要我们把笔慢下来,就像画画一样,将他们呈现在画纸上,让阅卷老师清晰地看见或听见。如五年级一篇题关于“父爱”的作文。且看这样的片段:
……天好像漏了个洞,如注的大雨倾泻下来,地上一片汪洋。我站在门口,踱来踱去,焦急地等着爸爸。
15分钟过去了,爸爸终于来了!他拿着伞,蹲下身子,我立即明白:爸爸要背我上车!我趴在爸爸背上,手中打着伞。爸爸一步一步地走下台阶……
爸爸背我时,依然是愉悦的。他还问我:“雨大不大呀?”好像下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我说:“嗯。”
台阶下有一片超级大的水塘,我望着水塘,心里犯了愁:这么大的水塘,怎么过去呀?但是,走到那儿时,爸爸毫不犹豫地踏过去了,“啪嗒”一声,水花四起……
上了车,我发现爸爸眼镜上闪着雨滴,鞋子湿漉漉的,裤子也湿了一大片,而自己却毫发未湿,我不禁心头一热。
作者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中,关注了易被人视而不见的动作--“托”“踏”,听而不闻的声响--“啪嗒”。这些细微之处将父爱表现得真实、动人。
四、人物取名有文气
考场作文里,经常会要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这样的要求是保证阅卷老师能够公平公正地进行评分。于是,不少同学就很随便地用“小红”“小明”这类来代替。这种随便是要不得的。
曹文轩评价《红楼梦》里的人名,说:“那里头的金陵十二钗、等级不一的数不清的丫环们的名字,岂止是反映了曹雪芹的文化趣味?若无这些名字在其中闪烁,大概这部辉煌巨著都将是不存在的。”是的,名字对于我们是重要的。爸爸、妈妈为了给我们起个好听的名字,搜肠刮肚,甚至搬出厚厚的字典来。所以,对待作品的人物也不能我们也不能将就,要为人物取一个符合他们身份、特点的名字来。要能够从名字上看出作者的用心。
比如,一个学生在考场作文《一元旅行记》中为他想象的人物、地点取了些雅致的名字,就博得了阅卷老师的好感:
我,是一枚一元硬币,我的主人是马清镇最大的富翁,他的钱数不胜数。但他却是个爱财如命的人。每周都要派下人们数钱,查看有没有少,可下人们数出来的数每次都有变化。他,就是马清镇的欧阳哲。
五、认真书写微修改
卷面的整洁与否反映了作者的作文态度,体现了作者的书写能力。整洁的卷面,清爽宜人,赏心悦目,无形中会使作文增值。
首先,在给定的方格内书写,要做到大小适宜,字字居中,笔画不能张牙舞爪挤满方格。标点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尤其是句号,不能简化成“实心点”。就整篇作文来看,禁止出现“一逗到底”“连用感叹”的现象。前者给人的感觉是缺乏条理。后者给人的印象则是情感泛滥。
其次,考场作文要事先要列好提纲,做到意在笔先,下笔成文,减少修改。若非改不可,也要体现出作文的专业水准--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不能随意地圈画涂抹,更不能使用修正液、修正纸。这样,能够让人看出你具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当然这样的修改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卷面的整体美观。最后,还要注意段落的合理划分。坚持摒弃“一段式”写作。给文章分段,是让文章具有空间感,否则阅卷者会感到胸闷气短。
我想,掌握好这五条妙计,在考场上写出好作文也就不是很难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