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捞鱼小窍门松花江畔冰面隔10米凿窟窿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8日 点击:[0]人次
你听说过冬季冰雪捕鱼吗?这是我国东北的一项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每年的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壮观的捕鱼现场,还会引来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看,这项渔业生产方式早在2004年被列入了“中华百大美景奇观”,捕捞的“头鱼”寓意着吉祥,历年来还成了人们争抢的“彩头”,一条长约1.35米,宽40厘米的花鲢鱼,重量在23公斤,起拍价9900元,经过激烈竞争拍卖,最后以19万的价格成交,各位网友你知道冰雪的冰面下是如何捕鱼的吗?一起来看看。
东北冰雪捕捞鱼并不是简单在冰面上凿洞捞鱼,这一项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流传至今,捕鱼前要举行盛大的“醒网祭湖”祭祀仪式,人们认为渔网附着神灵,非捕鱼期入仓后已沉睡多时,需要唤醒沉睡的网,让湖神保佑人们过一个丰收年,祭祀过后,一个个头戴狗皮帽,身穿羊皮袄的东北汉子们在鱼把头的指挥下在冰面上凿窟窿。
鱼把头是冬捕的领头人,也是捕鱼人的主心骨,他们一般都精通掌握一种“冰卧子”的本领,俗称识冰,咱们说的这位鱼把头姓孙,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判断出冰面下“哪儿有沟,哪儿有坎,哪儿是坑”,还能听出鱼儿在冰下“走”的声音,东北地区的属于我国最冷的地区之一,气温度低,冰层厚大,机器设备往往会故障频率高,反而影响了工作效率,所以捕鱼都是通过人工完成。
鱼把头孙大爷的一声号令下,人们分工协作使用冰钎,每隔10米在冰面上凿窟窿,光是窟窿就有几百个,然后像缝针一样穿杆引线,最后下网,每年的12月中旬,冰面的气温下降到零下20℃,湖面的冰层厚度达到了50厘米,一个冰钎十几斤重,一个冰窟窿就要凿几十下,凿冰窟窿的速度直接关系着水下渔网的前进速度,孙大爷说冰面下捕鱼要经过5个过程,下网、打眼、走杆、拉网和出鱼。那你知道是谁在冰下拉网吗?
传统的冰下拉网采用引绳木杆,孙大爷说现在都采用的是穿冰器,又被称为“水耗子”,与火箭相似,有两个齿轮向前驱动,提高了围网的效率,巨大的渔网在冰下准确的行走,全凭孙大爷听网的本领来控制渔网的方向,两个不同方向的穿冰器一点点的拖动着绳子和渔网,从一冰窟窿连接到另一个冰眼,形成了一个包围圈,最后在两公里外的出网口汇合,这就是冬季冰下捕鱼的全过程,是不是听起来很简单,这里边其实包含着着大学问。
冬捕时间非常宝贵,时常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可能会面临血本无归,孙大爷说那么多人干活就看他一个人,放下去的渔网拉不动,绳子拉断,这也是孙大爷最害怕出现的状况,网里淤泥太多,渔网挂到了水下其它东西,渔网不堪重负,导致绳子拉断,前些年就因渔网淤泥过重损毁了一张20多万的渔网,一位鱼把头不但血本无归,还丢了鱼把头的位置。
绳子被拉断,孙大爷会出奇的冷静,根据经验他指挥大家在断绳子的周围的冰面不断地打洞,希望通过冰洞找到渔网挂住的地方,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最终用铁钩勾住了渔网,保住了渔网和这次冬捕,最后是拉网时刻,究竟能够捞上来多少鱼,各位网友你们猜一下,大家对于冬捕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文章的话点个赞关注一下我。